音樂祭倡議活動番外篇_據點的小分享

在每一次倡議活動結束後,當我們回到樂窩日常的據點工作時,總會和孩子們分享最近我們去了哪裡、談了什麼樣的議題、做了哪些活動,又遇見了哪些有趣的故事。孩子們總是充滿好奇,會問我們:「為什麼要帶那些哥哥姊姊去做這些事?」我們多半會笑著說:是因為我們希望,大家一起生活的這個社會可以更友善,讓更多人懂得尊重每一個獨特的生命。

這次野人祭後,我一如既往地和孩子們聊起我們剛完成的自我認同議題與活動。我分享了在攤位前的觀察與看見——不論是參與的民眾,或是這次投入倡議行動的青年夥伴,當他們面對「我是誰」這個問題時,常常會流露出猶疑、停頓,甚至難以開口的困難。

我不禁想起,幾週前我們也曾在據點團體課裡,帶著孩子們做過一個關於自我介紹的活動。我們請孩子們在一張全開圖畫紙上,任意寫下任何與自己有關的內容。孩子們思緒飛快,立刻拿起彩色筆,興奮地寫下各種描述自己的詞語與圖像。

想到這裡,於是我便半開玩笑地問他們:「為什麼上次請你們寫『我是誰』的時候,你們一下就寫了這麼多,但我在音樂祭遇到的大人們卻想好久都說不出來呢?」

下一秒,其中一個孩子抬頭睜著明亮的眼睛,直視著我說:「老師,就像數學題啊。一二年級的時候要我寫都很容易,但現在五年級了,我也要想很久才算得出來,有時候就算問老師也不一定會。」

我不禁一怔,隨即莞爾一笑。

是啊,隨著年歲漸長、經歷漸多,對自我的理解也變得更加進階而複雜。那些曾經能簡單說出口的話,會隨著時間的推移,逐漸被覆上一層又一層的感受與故事。我們開始懷疑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確、是否夠好、是否會被理解;也因此,在被問起「你是誰」時,便不再那麼容易就能予以篤定的回應。

我想,或許這也正是我們作為助人工作者,在不同孩子、不同生命階段從事陪伴的價值與意義吧。在他們還能快速說出「我是誰」的年紀裡,我們盡可能珍惜那份直覺的清澈與奔放,並試著用理解與肯定,守護他們對自我的信心與描述;而當他們慢慢長大,開始對這些答案感到遲疑或困惑時,我們則會陪著他們一起,在迷霧中梳理矛盾、辨識方向,找回那份可能被質疑、被掩蓋,卻依然值得被說出口的自我。

今年上半年的實體倡議行動,就先分享到這裡。

謝謝每一位曾經靠近、停留、對話的人。也歡迎大家持續關注樂窩的日常服務與未來行動。每一場倡議行動之所以有意義,最重要的不外乎是能與實務工作的現場,產生真實而持續的回應與對話。我們會繼續陪伴,繼續在生活中,把那些珍貴的笑聲、淚水與身影收藏,並將我們所在乎的且有意義的話語,透過適切的方式與管道,好好地說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