浪人季野人季倡議擺攤_第一篇
合格是別人的標準,認同是我的選擇

繼上個月我們與「常態分佈 @normaldist 」攜手,帶著臺大的學生一起南下高雄,走入大港熱烈的人潮與聲響之中;四月底,我們則邀來臺北大的青年夥伴同行,踏進浪人祭@vagabondfest.tw 、野人祭 @savagefest.tw 的現場,進行實體倡議的擺攤。
這次,我們準備了一場圍繞「自我認同」的提問與對話,試圖觸及那個看似簡單,卻經常被忽略的起點——認同從何而來?它或許源自內在最柔軟的角落,或來自血緣的牽引、語言的記憶、文化的浸潤;也可能是在屢次與生活世界的碰撞中,於碎裂與重構之間悄然塑形。
我們邀請路過的人們停下腳步,想一想——「如果要介紹你自己,你會怎麼說?」,然後試著在彩球上寫下對自身的認同,並將其投入透明的桶子中,象徵了對此認同的理解與接納。
__

我們相信,認同從來沒有標準答案,它可能會隨著生命經驗的推移,影響我們對自己的理解與詮釋。因此,它是流動的、是開放的,也理應由自己定義。
我們對認同的拿捏、深淺與方向,或許從來就不該是為了向誰證明「我夠格成為誰」,因為那所謂的「合格」,不過是他人設下的框架與標準,他人期待的投射,是社會貼上的標籤。
相比起追求被認可的認同面貌,更重要的,是我們能否在每次對自己的回望與凝視之後,仍選擇肯認自己的模樣、經歷,與存在的獨特。
__
關於「我是誰」,始終是一個需要不斷思考的哲學問題,而我們的倡議,也正是在這條探索的路上邁開腳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