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港開唱NGO村倡議擺攤_第三篇

發聲,不只是為了說話,而是為了理解與共鳴

還記得倡議小組甫成形時,夥伴間曾聊過可能的擔心——我是否有資格為族群議題說話?是否有立場談論「反歧視」這樣沉重而敏感的詞語?這些猶疑往往不僅來自外界的目光,更源自我們內心深處細微的顫動。

其實許多夥伴(無論是志工、實習生、正式工作者等)在初次踏入原住民工作領域時,都曾懷有類似的遲疑和拘束。當我們以非原民或原民的身分進入現場、靠近孩子時,心中常會悄悄浮現不安——我們該以什麼樣的視角、姿態與角色,走進他們的日常?又憑什麼站在他們面前,被稱作「老師」?我們甚至會擔心,自己所帶來的一切是否在無形中變成為另一種壓力,或某種結構的延續?

但這些質疑,在日復一日與孩子們的相處中,在他們奔跑的身影、天真的問候,以及我們彼此對視與擁抱的瞬間裡,漸漸鬆動;直到某天,驀然發現那些不安早已無聲無息地遠去,如晨霧般消散。因為我們明白,「陪伴」從來不是建立在資格的審判之上,而是來自我們是否願意真誠地敞開自己,去傾聽、去看見,去與對方一同經歷他們的世界,並在此過程重新認識自己。

「身分認同」與「族群議題」,從不只是所謂「社會邊緣」才需關注的課題。它屬於每一位活在這個世界上的個體,是我們在有限而獨特的生命旅途中,終將面對、學習與回應的重要命題。我們可以用自己感到舒服適切的步伐,去了解自身、周圍的人及那些你深切關心的群體。在真誠之中相遇,在理解之中同行,並肩成為彼此的一部分。

就如同在這個小組裡,我們因倡議之名相聚。然更為珍貴的,是在此交會之中,我們能試著為所在乎的人群與議題發聲,並在過程中陪伴彼此、彼此依靠。快樂地窩在一起的同時,也期待在這份互相支持的關係裡,我們共同生活的社會,能一步步,朝向心中嚮往的模樣緩緩靠近。

今年參與大港開唱的實體倡議行動之相關記錄,便暫時停在這裡,敬請大家持續關注樂窩的服務,以及我們和常態分佈 @normaldist 的下一場活動。

最後的最後,想與大家分享一首來自孔亞明的歌:

「na ngadan mau a kuriyames

na ngadan mau a ‘emaperez

ikalaalup za i eman u

kana trimeru’ na zinanuman

‘aziya zemelengan

名字是禮物 名字是祝福

只要記得⾃⼰是誰

在混濁的河裡

就不會迷失」

——孔亞明〈ngadan 名字〉

希望在這混沌紛擾的世界裡,我們都能擁有一處可以棲身的港灣,或是一股支撐我們繼續前行的力量,使我們不致遺忘自己是誰,且深知「彼此,就是你我的歸屬與所在」。